中國式”養老發展趨勢報告(摘要)2023年3月復且大學老齡研究院21世紀經濟報道 復縣大學老齡研究院中國式“養老發展趨勢報告(摘要)21世紀經濟報道FR目錄Content“中國式”養老的內涵及特點01(一)“中國式”養老的內涵1、孝親敬老的社會文化傳統2、以“居家社區-機構”為主體的養老服務體系3、“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發展方向(二)“中國式”養老的特點1、老齡化規模大速度快,社會準備不足2、老年人群體異質性強,需求層次多樣3、區域和城鄉差異大,農村養老挑戰嚴峻4、家庭養老是基礎,居家養老服務待完善5、具有后發比較優勢,智慧養老發展迅速6、具有體制和基層組織優勢,多元責任主體發揮合力“中國式”養老面臨的挑戰與機遇1.1(一)“中國式”養老面臨的挑戰1、宏觀人口轉變:人口結構日益老化,家庭功能逐漸弱化2、社會養老保障:養老金待遇區域差異明顯,三大支柱結構失衡3、老年健康需求:失能半失能人口規模擴大,醫療照護服務需求量攀升4、養老服務供給:農村養老服務供給不足,城市養老服務結構失衡5、適老化環境建設:物理環境改造缺乏標準和深度,虛擬應用場景改造尚待發展完善 “中國式”養老發展趨勢報告(摘嬰FR復且大學老齡研究院21世紀經濟報道(二)“中國式”養老面臨的機遇1、宏觀政策環境:政策大力支持,制度優勢凸顯2、傳統文化背景:家庭傳統積淀深厚,社會力量積極參與3、老年財富積累:消費潛力逐步提升,養老需求日益增長4、科學技術發展: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發展,智慧養老催生新型需求5、養老產業融合: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各行各業有機融合“中國式”養老的發展歷程29(一)養老服務體系建立初期:2011年之前(二)“強機構”養老模式體系:2011年-2015年(三)“重融合”養老模式體系:2016年-2020年(四)“高質量”養老模式體系:2021年至今四、“中國式”養老的典型案例40(一)典型企業1、“金融+養老”一站式康養解決方案:平安集團2、點面結合的立體式養老服務供應:福壽康3、多業態融合養老產業:泰康保險集團(二)城市典型養老模式1、養老體系特點2、養老服務供給特點 “中國式”養老發展趨勢報告(摘嬰FR復且大學老齡研究院21世紀經濟報道(二)“中國式”養老面臨的機遇1、宏觀政策環境:政策大力支持,制度優勢凸顯2、傳統文化背景:家庭傳統積淀深厚,社會力量積極參與3、老年財富積累:消費潛力逐步提升,養老需求日益增長4、科學技術發展: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發展,智慧養老催生新型需求5、養老產業融合: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各行各業有機融合“中國式”養老的發展歷程29(一)養老服務體系建立初期:2011年之前(二)“強機構”養老模式體系:2011年-2015年(三)“重融合”養老模式體系:2016年-2020年(四)“高質量”養老模式體系:2021年至今四、“中國式”養老的典型案例40(一)典型企業1、“金融+養老”一站式康養解決方案:平安集團2、點面結合的立體式養老服務供應:福壽康3、多業態融合養老產業:泰康保險集團(二)城市典型養老模式1、養老體系特點2、養老服務供給特點 復縣大學老齡研究院中國式“養老發展趨勢報告(摘要)21世紀經濟報道FR五、養老服務體系模式及配套政策的國際經驗50(一)社會保險國家代表:德國(二)市場化運營國家代表:英國(三)東亞儒家文化國家代表:日本(四)對我國的借鑒與啟示六、“中國式”養老的未來展望58(一)強化家庭養老功能,發揮家庭養老基礎性作用(二)強化社區服務能力,為居家養老提供保障(三)完善六個體系,促進“中國式”養老的高質量發展 INSTFiA“中國式”養老的內涵及特點 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式”養老發展趨勢報告(摘嬰F復縣大學老齡研光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開啟了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的新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丁笆奈濉眹依淆g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制定了不斷擴大養老服務供給的發展目標:覆蓋城鄉、惠及全民、均衡合理、優質高效的養老服務供給進一步擴大,家庭養老照護能力有效增強,兜底養老服務更加健全,普惠養老服務資源持續擴大,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優質規范發展。滿足全體老年人的支持和照顧需要是中國式養老的主要自標,黨和國家關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發展老齡事業的要求為中國式養老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一)“中國式”養老的內涵“中國式養老”的基本內涵是,根據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基于中國社會文化傳統、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在尊重老年人自主性基礎上,完善以社會保障、養老服務、健康支撐為重點的制度安排,創造全面支持人民老年期生活的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具體而言,主要包括孝親敬老的社會文化傳統、以“居家社區-機構”為主體的養老服務體系、以及“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發展方向三個大的方面。1,幸親敬老的社會文化傳統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式養老的社會文化基礎,在相關制度安排和老齡工作中都有一定體現。2000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第一個指導中國老齡工作的綱領性文件《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提出“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全社會廠廣泛開展敬老、養老、助老的道德教育,井與開展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創建活動結合起來”。此后,國家通過宣傳、教育等手段,促進02 復縣大學老齡研究院“中國式“養老發展趨勢報告(摘要)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全社會樹立尊重、關心、幫助老年人的社會風尚。201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第32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弘揚孝親敬老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建設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特征的孝親敬老文化。2018年2月,全國老齡辦、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宣傳部等14部門印發《關于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的通知》,“孝親敬老文化教育”被列為主要內容之一,提出要“把弘揚孝親敬老文化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中國的社會結構具有家國一體的特征,個人修德、家庭傳承、社會穩定、國家善治之間是內在統一的關系。孝親敬老在完善個人品德、促進家庭和睦及社會團結等方面都具有積極作用。在國家層面則主要體現在建設老齡友好環境上,主要包括居住活動的物理環境和社會氛圍的文化環境兩個方面。2009年,全國老齡辦開始在部分城市進行老年友好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區試點,2020年1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決定在全國開展示范性全國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并在2021年10月命名了首批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自2010年起,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在每年重陽節當月組織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敬老月”活動,在全國廣泛組織和動員政府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為老年人辦實事、做好事。從2012年起,全國老齡委在全國開展“敬老文明號”創建活動,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尊老敬老社會活動,提升社會敬老意識。全國敬老模范單位”,在全社會營造孝親敬老的社會氛圍。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將“強化社會敬老列為“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2,以”居家一社區一機構為主體的養老服務體系在人口老齡化日益產峻的形勢下,中國的社會養老服務得到快速發展。2006年,03 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式”養老發展趨勢報告(摘嬰F復縣大學老齡研究院全國老齡辦、國家發改委等10部委聯合制定中國首個養老服務文件《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服務體系”。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國第一個養老服務方面的專項規劃《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首次對“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內涵給出較全面的界定。該規劃提出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并對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三個組成部分的功能分別進行解析。按照該規劃,居家養老服務涵蓋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籍等,以上門服務為主要形式;社區養老服務兼具社區日間照料和居家養老支持兩類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間暫時無人或者無力照護的社區老年人提供服務;機構養老服務以設施建設為重點,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包老年養護機構和其他類型的養老機構,前者主要為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專門服務,后者為不同類型的老年人特別提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推動社會力量逐漸成為養老服務業的主體。在政策推動下,中國養老服務體系形成了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大版塊。2007年上海最早提出9073養老模式,此后成為全國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的參照目標。所謂“9073”是指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但根據民政部《2021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全國共有注冊登記養老機構4.0萬個,床位530.5萬張,入住老年人238.1萬人,床位使用率44.88%,入住養老機構老年人不足1%??梢?,絕大多數老年人為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自前,中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工作大多由民政部門主管,街道社區組織實施,專業機構和中介參與運作。各地建設和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的思路多為政府購買服務,由街道和社區承辦,輔以企業或社會組織提供服務。以社區服務為依托的居家養老模式是今后中國式養老模式的重點。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04 F復縣大學老齡研究院“中國式”養老發展趨勢報告(摘要)21世紀經濟報道老齡工作的意見》特別提出創新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模式,遂步完善“一刻鐘”居家養老服務圈。3,“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發展方向隨著老年人口快速增長,流行病學從急性傳染性疾病為主轉向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發人群,流行病學的轉向促使老年醫療保健系統進行相應轉變和調整,形成健康服務和社會服務的一體化的“醫養結合”模式。2016年,民政部和衛生計生委聯合印發《關于做好醫養結合服務機構許可工作的通知》,啟動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工作。2017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將“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作為未來五年老齡事業的發展目標。中國自前的醫養結合模式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養老服務、,養老院增設醫療部小養老院和醫療機構簽約合作,以及在社區層面開展醫養結合服務。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9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健康中國行動(2019一2030年)》相繼出臺,圍繞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兩大核心開展15個重大專項行動,老年健康促進行動是其中之一。2019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大力發展老年健康事業,著力構建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的綜合連續、覆蓋城鄉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自標。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自標綱要》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05 21世紀經濟報道F復縣大學老齡研究院首“中國式”養老發展超勢報告(摘嬰家戰略,再次強調“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傮w看,中國養老服務體系的基本格局已經確立,政府在社會福利事業上的投入不斷加大,同時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興辦社會福利事業,逐步形成了由家庭、社區、結合”的養老服務發展方向。(二)“中國式”養老的特點1,老齡化規模大速度快,社會準備不足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根據統計局數據,至2022